中央一号文件深解读:转方式调结构 为农业谋出路
     

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对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农村的新发展又给出了明确答案。2月13日,黄冈政府网邀请到黄冈农业系统的3位专家就中央一号文件作详细解读。

访谈时间: 2015年02月16日 10:34 - 10:34
主题嘉宾: 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朱伯儒 , 市农业局副局长:陈展鹏 , 省农科院黄冈分院副院长、正高职高级农艺师:李蔚
 
 
 
相关图片 更多>>
    相关媒体 更多>>
      相关摘要 更多>>
        背景资料 更多>>
           
          文字实录 访谈跟进 正序 | 倒序 手动刷新 自动刷新:
            主持人 高晶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黄冈市人民政府门户网在线访谈,我是主持人高晶。 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这对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农村的新发展又给出了明确答案。那么,中央一号文件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什么?我市又将如何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 今天 我们邀请了三位农业界的专家来到市政府网,就上述问题进行在线解答。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下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朱伯儒 , 市农业局副局长陈展鹏 , 省农科院黄冈分院副院长、正高职高级农艺师李蔚。 从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2年锁定“三农”,充分说明党中央始终高度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当做全党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重中之重。下面请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朱伯儒就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作一个详细的解读。 [02-13 15:00]
            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 朱伯儒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关于“三农”改革发展的十二个一号文件,今年是第十二个,充分表明了党中央一以贯之重农强农惠农的坚强态度和坚定决心。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既延续了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同时,又进一步指明了经济进入新常态、农村发展迈入新阶段后,“三农”工作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重点和方向,是我们做好今年“三农”调结构、转方式、重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文件全文约12000字,共分5个部分32条,分别是一强、二富、三美、四改革、五法治 。具体来说:第一部分谈农业,“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第二部分谈农民,“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第三部分谈农村,“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第四部分谈改革,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第五部分谈法治,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02-13 15:05]
            主持人 高晶 谢谢朱主任对一号文件深刻的解读。众所周知,咱们黄冈是一个农业大市,这里的“大”具体表现在:1、农业总产值大。2014年第一产业达到375.1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25.39%,占到四分之一以上;2、农业人口基数大。我市总人口是750万,其中农业人口608万,占总人口的81%,也就是说10个人里就有8个人是农业人口;3、耕地面积大。我市拥有耕地515万亩,其中水田390万亩,旱地125万亩。 “大”说明黄冈的农业资源家底厚、基础牢,但“农业大市”并不等于“农业强市”。这次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请问朱主任,如何评价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02-13 15:15]
            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 朱伯儒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许多积极而深刻的变化。这里我说六组数字:到2014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6%;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3.8%,农业科技贡献率56%,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70%,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140%,农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38%。从这“五个超过”、“一个低于”50%的数字表明,我市强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标志着我市农村人口结构、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折,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重要起飞阶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发展的短腿,农村仍然是社会发展的短板,要实现市委提出的强农目标,还需要坚持“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奋力爬坡、久久为功。 [02-13 15:20]
            主持人 高晶 在刚才朱主任的回答中,我们了解到我市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起飞时期和爬坡阶段。市委书记刘雪荣在市委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双强双兴”重点。强农的本质涵义是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强农”目标,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一条主线就是调结构、转方式。请问陈局长 ,我市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上将如何作为? [02-13 15:28]
            市农业局副局长 陈展鹏   “调”与“转”实质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强化改革创新,推进我市农业强市和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黄冈农业生产实际,在调结构上,关键是要突出优化区域性结构,产业间结构,产业内结构和产品种类结构四个方面。   1、区域性结构:山区种植业以特色经济作物增收为主,畜牧业以草食畜禽为主;沿江地区种植业以粮油菜规模经营为主,畜牧业以鸡鸭猪集约化生产为主。   2、产业间结构:重点是调整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的结构比例,科学确定规模,注重挖掘效益。全市农业产业“个十百千工程”规划已经出台,蓝图已经绘就,十三五期间各项工作要强力推进。   3、产业内结构:全市种植业主要实施“六个一”工程,即“一袋米、一壶油、一桌菜、一提茶、一床被、一本书”。以“米袋子”“菜篮子”为重点,兼顾“钱票子”,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菜篮子供应稳定,农民持续增收。十三五期末,粮食产量要达到80亿斤,油料产量要达到12亿斤,蔬菜产量要达到290万吨,茶业产量要达到7.58万吨,棉花产量稳定在100万担,药材产量要达到42万吨。畜牧业主要是稳定猪禽,突破性发展草食动物。   4、产品种类结构:产品种类结构调整要兼顾产量、品质、效益和花色品种搭配。以粮食为例,我市主要粮食品种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要实现优化配置,其中早稻以提高产量为主,作为饼干、米粉等食品加工原料,中晚稻以提升品质为主,主要作为口粮,特别要大力发展中稻和再生稻,作为优质粮食品种,提升我市粮食市场竞争力。玉米以高产品种为主,粮饲兼顾,满足奶牛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转方式上,关键是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由拼资源向拼科技转变,由原料生产型向加工转化型转变,由传统服务方式向现代服务方式转变。   1、转变生产方式:要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十三五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的农产品总量要占到全市生产规模的70%以上。   2、转变发展方式: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要突出科技的支撑作用,实现农科教结合,我出成果,出好成果。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到十三五末,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要达到62%以上,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02-13 15:33]
            市农业局副局长 陈展鹏 3、转变经营方式:以市场为主导,以效益为中心,加大农产品加工的研发力度,建设高标准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知名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充分利用农产品附属原料,喂养畜禽动物,实现过腹增值。到十三五末,实现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8:1。   4、转变服务方式:一是以传统的服务千千万万分散农户向以服务种养大户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为主。对重点新型经营主体实行知名专家一对一蹲点指导,实现以点带面,提高服务效率;二是调动社会力量服务农业生产。除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以外,要发挥科研院所、涉农企业、信息中介等社会力量参与我市各项农业服务工作;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农业生产服务,通过远程教育、远程诊断、远程咨询等方式实现农户与专家直接对接,解决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的深化落实,使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更加科学合理,设置更为优化高效,方式更为灵活实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更为稳健快捷。 [02-13 15:40]
            主持人 高晶 对于农民朋友而言,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收入多没多、钱袋鼓没鼓,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并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7条具体措施。请问朱主任,当前我市农民增收的现状如何?下步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有那些具体途径? [02-13 15:45]
            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 朱伯儒 去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87元,同比增长12%,增幅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并连续四年跑赢GDP,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是,与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相比,我市农民收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只手发力。一是发展家庭经营促增收。去年,我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4%,仍占据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增收,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个大头,不但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增加。要稳定发展农业生,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引导农民闯市场,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二是引导农民创新创业促增收。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完善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稳定就业,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环境条件,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权能促增收。强化村级“三资管理”,盘活现有农村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发展多形式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能力。四是落实惠农政策促增收。落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强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发展农民合法权益。 [02-13 15:48]
            主持人 高晶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三农”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要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实现新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在于深化改革。请问朱主任,今年,我市将推出那些农村改革项目? [02-13 15:55]
            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 朱伯儒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产品价格顶到“天花板”,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刚性抬升,资源环境亮起“红灯”,农民转移就业增收难度加大等发展瓶颈。突破发展瓶颈,需要向改革和创新要动力。去年,我市农业农村改革重点推进了八项任务,进展顺利,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我市重点将推进六个方面的改革: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开展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进金融下乡进村和创新推进扶贫开发机制。以上六项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将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农村改革新格局,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库,即农村承包土地数据库;一个大市场,即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一个体系,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个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两个机制,即推进金融下乡进村机制和扶贫开发机制。 [02-13 15:58]
            主持人 高晶 从2006年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以来,我市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值得点赞。去年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要求。请问朱主任,新农村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下一步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让乡村真正成为美好家园? [02-13 16:08]
            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 朱伯儒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是将农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的同步推进,由“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迈进,能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人的新农村”这个概念,要求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实现“面子”美、“里子”美的和谐统一。 下一阶段,我市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上,主要是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用规划引领。树立全域规划理念,坚持富规划、穷建设,先规划、后建设,高标准编制好县域、镇域、村域规划。二是坚持用产业支撑。围绕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文则文,培育好特色支柱产业。三是坚持用文化塑魂。挖掘、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说村庄故事,讲历史传奇,形成多姿多彩的村庄。培育美丽产业,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美丽经济。四是用改革破难。依靠创新勇气、改革智慧去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乡村如何管等多种难题。 [02-13 16:18]
            主持人 高晶 去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我们知道,广大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的区域,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就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出了5条 意见。请问朱主任,我市在依法强农方面有那些新的打算? [02-13 16:23]
            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 朱伯儒 改革强农和依法强农是驱动“三农”改革发展的两个轮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正如你刚才提到的农村作为法治建设的薄弱领域,如何以法治为保障,全面推动强农、惠农走上法制化轨道可以说任重道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我想要从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提高群众遵章守法、依法维权的意识。二是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法治培训和教育,增强法治观念,切实让各级“三农”干部队伍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提高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的水平。三是要加强法治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利用好农村网格化平台的作用,做好群众的法治服务工作。四是要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切实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发挥好村规民约的道德教化和约束作用。 [02-13 16:25]
          网友提问